高温天,算算阜阳人的“电力账”

阜阳日报讯    7月份以来,高温天气持续笼罩,居民用电量激增,加上工商业用电,阜阳市最高用电负荷、单日用电量均创新高。

气温居高不下,不仅给市民防暑带来考验,也给电力供应带来严峻挑战。今年的这波用电高峰电力能否充分供应?一起来算算阜阳的“电力账”。

今夏阜阳市最高负荷可达570万千瓦,晚高峰成为“最大挑战”

作为一种特殊资源,电能难以大量存储,大多是即用即发。电力保供,就是在不同时段都能让供电满足用电需求。

先来看用电形势。进入7月份以来,阜阳工业日均用电量2014.7万千瓦时,农业日均电量443.81万千瓦时,商业日均电量2156.09万千瓦时。以居民空调用电为主的调温负荷,预估占比44.43%。

一般用电量受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,相对稳定,而调温负荷与天气密切相关,波动极大。连续数日气温在38℃以上,就可能将负荷推向高峰。

气象部门预计,阜阳市7月雨水较少,平均气温较去年偏高0.5℃,最高温度36℃至38℃,个别地区甚至达到40℃。

持续高温天气下,7月7日13时02分,阜阳电网负荷达554.35万千瓦,比2024年历史峰值(544.92万千瓦)增长1.73%。单日用电量达10872万千瓦时,比2024年历史峰值(10067万千瓦时)增长8%。

据国网阜阳供电公司预测,极端天气下,今夏我市最高负荷可达570万千瓦,并有可能因高温进一步突破极值,保供难度进一步增加。

难在哪些时段?近年来,随着一批集中式、分布式风电、光伏项目相继建成投运,我市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步入“快车道”,新型能源发电逐渐成为电力增量的主体。

截至2025年5月底,阜阳市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680.45万千瓦、居全省第2位,同比增长28.4%,约占阜阳市电力总装机的72.4%。其中,风电装机103.90万千瓦,集中式光伏132.59万千瓦,分布式光伏417.86万千瓦。

白天,阜阳市用电负荷以消纳新型能源为主。但光伏发电靠太阳,在傍晚时段供电量大幅下滑,而此时工商业和居民仍在集中用电,由此形成了电力的“晚高峰”。相比过去与工作时间高度吻合的上午、下午两个高峰,如今晚高峰成为电力保供的最大挑战。

电网建设与供电能力“双提升”,今夏用电高峰“稳得住”

迎峰度夏,离不开电力来源构成的多元化。在阜阳,全社会10千伏及以上电厂312座,总装机容量567.3万千瓦,包括风光、生物质、储能站等新能源场站,以及并网运行的市域外利辛电厂、板集电厂等,其中,本地的阜阳皖润电力有限公司扮演着电力保供的“主力军”角色。

子夜时分,阜阳皖润电力有限公司集控中心依然灯火通明。电子大屏上跳动的参数曲线背后,是运行人员对4台机组(2×640兆瓦+2×660兆瓦)的精准调控。

公司发电部副部长孙长友指着实时负荷曲线解释:“午间光伏大发时,机组可深度调峰至30%额定负荷;傍晚用电高峰来临前,又能快速响应升至满发状态。”

这种“削峰填谷”的灵活运行模式,让这座年发电量超120亿千瓦时的现代化电厂,成为保障阜阳区域电网安全的“稳压器”。

充分满足用电需求、稳定保障电力供应,我市还有增发和腾挪的空间。

增加供应方面,颍上县谢桥电厂项目建设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,计划今年8月底投产,预计年发电量达66亿千瓦时,进一步缓解安徽省及长三角电力供应压力,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能源保障。

促进调节方面,三峡新能源阜南储能电站的170多组储能舱稳定运行,已投运的一期规模为300兆瓦/600兆瓦时,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电网侧化学储能项目,让阜阳地区新型储能装机功率跃居全省首位;三峡新能源颍上黄坝风电场项目安装了一批风力发电机组,总装机容量50兆瓦。

夏季高峰期,外来电同样是保供的重要力量,目前“陕电入皖”工程正稳步推进。该工程阜阳段线路长140.1千米,新建铁塔292基,途经临泉县、颍州区、阜南县和颍上县,共涉及22个乡镇。阜阳段工程计划今年9月全线贯通,11月份具备带电条件。工程正式投运后,“陕电”将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到阜阳,与本地发电相互补充。

用电负荷和用电量是反映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。2024年度,我市完成供电量228.88亿千瓦时、售电量219.95亿千瓦时,均居全省第4位,同比分别增长10.13%、10.82%。这些数据,充分反映出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。

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,我市在电网建设方面持续发力。2024年,阜阳电网完成基建投资10.54亿元,新建110千伏及以上项目14项;2025年3月,阜阳电网第4座500千伏变电站——500千伏周书变电站正式投运并入华东电网,这也是阜阳电网第100座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……

负荷管理上,国网阜阳供电公司也在积极行动。面对高温天气下的用电高峰,一方面强化设备监测,缩短巡视周期,运用数字化手段24小时监控设备,加强变电站红外测温和局放检测,实时监测主设备温度并主动降温。另一方面,密切监测负荷变化,及时优化电网运行方式,确保突发情况能快速响应、高效处置。

电网建设与供电能力“双提升”,让今夏用电高峰“稳得住”。数据显示,2025年首轮高温期间,我市晚峰两创新高,其中工农业生产为主的基础负荷253万千瓦,用于降温的调温负荷280万千瓦,而阜阳电网最大供电能力已达到580万千瓦,较好满足了我市负荷快速增长的需求。

“全民行动+技术创新”助力节电

从目前来看,在正常情况下,我市的火电、新能源发电以及外部输电共同保障了电力的稳定供应。迎峰度夏,阜阳有底气。

其实,随着我市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,多发电的同时可以少用电——不是不用,而是换个时段错峰用。

为有效缓解用电高峰时段(16:00—24:00)电力保供压力,省发展改革委、省能源局制定电力需求响应实施方案,通过市场化补贴的方式,鼓励企业根据电网需求调整生产计划,错避峰生产和轮休,降低高峰负荷压力。

另外,针对工商业用户,根据不同季节和时段,我市已实行最新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。夏季(7月、8月、9月)高峰时段为16:00—24:00,低谷时段为2:00—9:00、11:00—13:00,通过价格杠杆引导用户“削峰填谷”,促进电力资源合理分配。

“在不影响生产进度的前提下,既用上谷电、获得补贴,又支持电力保供。”国网阜阳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马淑婧介绍,目前阜阳地区参与调峰的工商业用户共计199户,可调负荷容量3.98万千瓦。

在企业层面,技术创新也为节电提供有力支撑。以昊源化工集团为例,作为阜阳市化工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和用电大户,企业新项目带来用电量大幅增长。为实现节能降耗,昊源化工集团先后建成25兆瓦/50兆瓦时、50兆瓦/200兆瓦时用户侧储能电站,储能装置在平谷段充电、峰段供电,按照目前安徽省分时电价和基本电价相关政策,年节能收益6200余万元。

相对应的,居民节电也着重在高峰时段“柔性”省电。今年6月20日—8月31日,我市多部门联合开展居民“节电响应”活动,号召广大居民用户根据自身用电情况,关闭非必要高能耗用电设备(如电热水器、洗衣机、电视机、电脑等);主动错峰用电,将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调整为次日2:00—9:00;社区(村)组织小区居民开展集中观影、读书纳凉、室外文娱等活动,以达到节约用电效果。

以空调为例,如果每户家庭少开一台空调,阜阳市400余万居民用电户共计可节约约400万度电,可以供一个容量为1万千瓦的工厂运行400小时,调节幅度较为可观。

(全媒体记者 梅飞 牛桂芹 通讯员 饶瑞南 黄欣 魏巍 仲冬)

安徽网阜阳新闻相关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关键词 >> 用电,阜阳,负荷,00,万千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