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阳日报讯 今年以来,阜阳市将完善村(社区)“救急难”互助社运作机制纳入民生实事,建立以政府补助、集体经济支持、社会捐赠为主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,对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和个人提供救助帮扶。
连日来,记者走访部分受助家庭,了解“救急难”互助社背后的故事。
11月30日,颍州区三合镇掩龙村,70岁的张某运正在收拾家务,忽然门外传来脚步声。
“老张,现在身体咋样?”进门的是村党总支书记王红战。
张某运急忙搬过小板凳,招呼王红战坐下,“这好得差不多了!还麻烦大家来看望,真不知道说啥好……”
前段时间,张某运外出赶集,在村道拐弯处遭遇一辆无牌照三轮车剐蹭,肇事者见四周无人驾车逃离。因为地处偏僻,肇事者至今没找到,相关治疗费用也只能由张某运自己承担。
村干部在开展“救急难”互助社宣传时,得知张某运的情况,提醒他向村里申请救助。在村委会商议通过、镇民政所审批后,第二天,工作人员将500元的“救急难”互助社救助资金送到张某运手里。
“帮一把、扶一把、托一把,第一时间给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送去温暖、添一份‘保险’。”颍州区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玄告诉记者,截至目前,颍州区登记成立172个村(社区)“救急难”互助社,切实打通困难群众救助“最后一米”。
在颍州区文峰街道文峰社区,记者看到社区干部苏海静的工作日志,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走访记录。
去年12月份,文峰社区的互助社成立,至今已经陆续对社区10名遇到困难的群众给予救助。
社区居民王某仪的爱人去年被查出肝癌,家里生活陷入困境。得知王某仪家的情况后,社区“两委”在积极帮扶的同时,也告知“救急难”互助社救助政策。在王某仪申请获批复后,社区干部第一时间送来500元救助金。
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李子群介绍,及时审批和发放“救急难”互助社救助资金,离不开村(社区)的工作人员,他们熟悉各家各户的情况,不仅能及时发现群众家里的困难,更是审批前的一道关口,是快速施救精准救助的关键,每笔资金都严格遵照组织章程和救助程序发放。
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,截至10月底,阜阳市1971个村(社区)“救急难”互助社实现全覆盖,共筹集资金5913万元。互助社救助的对象,是对接受低保、特困、临时救助等政府救助之后,基本生活仍有一定特殊困难的家庭或个人,以及不符合政府救助条件但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、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等。互助社开展救助工作按照个人申请(或主动发现)、村(社区)审核、镇(街道)民政所批复的程序发放。一般情况下,补充救助不超过500元/人次,应急救助不超过1000元/人次。
(全媒体记者 任刚 通讯员 车峰)